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已經出版十余部著作。德波顿在他的著作里详细描述对于生活的态度和方式,试图以一种温和的、課程般的方式去提醒人们:生活到底應該怎樣。他在2008年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创办“生活学院 The School of Life”。
生活学院 The School of Life 设在伦敦的市中心,这里以前曾经是一家商店,一楼有一个可容纳近三十人舉辦沙龙的空間,二楼售卖书籍。学院提供教学、出外旅游、心理治疗、阅读治疗、专家讲座等课程,一天的课程收费是350英镑,全天候供应的厨房提供传统的英国美食。同时,生活学院还为学员和个人提供免费的心理诊疗服务。–注意的是,这些课程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大学里抽象的、模拟式的课程,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在你身上发生的真实「案例」,你的学习过程同样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学院将学习和思考回归到他们原本的角色,即生活本身,
The School attempts to put learning and ideas back to where they should always have been – right in the middle of our lives.
德波顿解释“生活学院”的目的是为了教授人们“赖以生存的观念”,以激励人们通过文化改变自己的生活。在接受俄罗斯一家媒体的采访时,德波顿如此诠释生命学院的使命:“创办生活学院是挑战传统的大学,重新组织知识的架构,令其跟生活更加贴近,從而远离教化的知识。它尽量给予人们本该学到的:通过文化的帮助,获得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智慧。”
英国作家拜尔·穆尼(Bel Mooney)盛赞生活学院,说这是“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计划,是一个情感的卖场、阅读治疗的集市、概念的便利店、哲学思想的交易所”。
“我是一个未能脱俗的作家。也就是说,我希望通过写作改变世人。
我希望他们能够以一种稍稍不同的方式看待世界。随着年龄渐长,我意识到,并不只是书籍可以影响人。”
阿兰·德波顿希望通过生命学院这种实践方式可以传播自己的理念,影响更多世人。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出身豪门(父亲是亿万富翁、热爱蒙田作品并是毕加索后期作品的主要收藏家),四十多岁却从来没有正式工作过。在著作中文版的书籍扉页上,他看上去风华正茂,–实际上本人已经有些秃顶,他极具戏剧性的与妻子夏洛特结合并育有两子。
阿兰·德波顿在Twitter @alaindebotton
1993 《爱情笔记》(Essays in Love)
1994 《爱上浪漫》(The Romantic Movement)
1995 《亲吻与诉说》(Kiss and Tell)
1997 《拥抱逝水年华》(How Prust Can Change Your Life)
2000 《哲学的慰藉》(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
2002 《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
2004 《身份的焦虑》(Status Anxiety)
2006 《幸福的建筑》(The Architecture of Happiness )
2010 《工作颂歌》 (The Pleasures and Sorrows of Work)
2010 《机场里的小旅行》 (A Week at the Airport: A Heathrow Diary)
发表评论